在没有一件公认柴窑整器或柴窑瓷片可借鉴的当今,要鉴定一件瓷器是不是真柴窑,专家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先打出四拳:青如天,明如镜,薄如纸,声如磬,来个下马威;如果解决不了,再踢一脚:粗黄土足。简而言之,就是用‘四如’加一‘足’来目测鉴定。
如果有现代科学年代测定数据支持,这样的目测鉴定应该是可靠的。可问题是面对当前如洪水般涌现的,又无年代测定数据支持的疑似柴瓷,人们如何去鉴别真伪,如何使造假者或伪柴窑持有者心服,确是件令专家头痛的事。特别是一些走火入魔的柴瓷爱好者,因其疑似柴瓷得不到瓷界大腕们的肯定而常常迁怒于专家。而专家们也不便就某人的藏品进行反驳,那样的话就会无休止地争吵下去,因为用‘四如’加一‘足’来目测鉴定有很大的主观性。再说,仿柴者早已能做出‘四如’加一‘足’的瓷器,虽然不完全像,但由于大家都没见过真柴瓷,又不好多说什么。
其实,鉴别真假柴瓷不需要打四拳和踢一脚,只要要化干戈为玉帛,细吻(细纹)一下就行。就是说只要看看柴窑的细纹是否对头,就可以鉴定柴窑。古人描述柴窑的‘滋润细媚,有细纹’,但有细纹不等于有像汝窑,哥窑那样的大开片。有专家说柴窑‘尤其好的瓷器一定不开片(谁家的镜子开满裂纹呢),这种看法是对的,但将‘有细纹’说成是装饰用的细小工艺纹饰,就是臆想了。柴窑的细纹非常纤细,分布密集而均匀,本人称之为柴窑的‘指纹’。该‘指纹’是与柴窑天蓝色釉连锁在一起的,是由柴窑釉的组成成份和烧造工艺决定的,是自然形成的柴窑独特的纹理。历代仿家既便能仿出天蓝釉也仿不出柴窑这‘指纹’。